Wednesday, November 16, 2016

議論文寫作:論「父母在不遠遊」。

議論文寫作:論「父母在不遠遊」。

儒家思想為其中一個中國的哲學流派,它對華人社會影響深遠,當中孔子及孟子所提出的道德規範受到世人的尊崇。然而,歲月如梭時代不斷更替,儒家思想距離現代社會已經有數千年的歷史,不論是個人生活模式、社會形態以至教育制度均與古代的中國截然不同。有學者認為孔子提倡之:「父母在不遠遊」已經不合時宜,我認同這倡議的外在行為,不過這個道德規條的內在精神價值則值得保留。

「父母在不遠遊」的意思是指父母在生的時,我們應在身邊照顧其生活,不宜遠遊。背後有二個主要原因:父母給予我們生命,我們應照顧他們以顯孝道,所謂:「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孝道中最基本的就是能夠做到孝養。離開家的時,父母亦會擔心我們的安危,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孝子不應該讓父母為生病以外的事情而操心,影響他們的精神健康。

現代科技及運輸系統的進步,令我們可以隨時與父母進行聯繫及見面,減低了時空及地域的界限,令人們質疑這道德規條的價值。古時交通運輸落後,穿州過省或需數月的時間。父母子女之間的聯繫只能與書信形式,使父母未能即時知道子女發生的情況,因而終日活於惶恐當中。然而,現代社會科技發達,通訊及交通運輸日漸改善,全球逐漸連成一個地球村。連接城市及國家之間的鐵路及航空日漸成熟,時間大為縮短;電話互聯網的發明,亦令通訊更為容易。子女到外地交流學習可以經常與父母通過電話聯繫,在重要的時候:例如父母生日、新年等等的節日亦可以回家,因此子女到外地遠遊亦可以隨時與父母緊密通訊,不必令父母擔心其安危。這些科技解決了與父母聯繫的問題,使人們反思這個道德規條是否仍然有意義。

孔子提倡這個道德規條的時候,主要希望子女能夠在父母年老時照顧他們的生活需要。然而,現代社會與古代社會的生活模式、經濟狀況已經有很大不同,這些差別加深了人們對這個道德觀念的質疑。在現代社會福利制度的影響下,養兒防老的概念已經逐漸消失。古時社會以農業生產為主,家族世世代代務農為生,每季均要工作才能得以溫飽,亦難以大量儲蓄。而且福利制度不完善,導致父母在年老不能工作的時候欠缺穩定的收入,因此先賢才會希望世人成年後負起照顧父母的責任,留在家中照顧父母的需要,使其有穩定的生活,不需終日擔心溫飽,提倡父母在不遠遊。不過現代社會經濟結構多元化,加上個人收入提高,儲蓄得以增加。加上父母在年輕時候必須供款養老金,政府為貧困的長者提供生活津貼。現代父母年老時候對子女經濟依賴程度降低,許多中產人士可以利用他們的積蓄度過他們的退休生活,相比留在家中,他們更渴望到不同地方享受退休生活。這種現代經濟及生活模式的改變,使我們和孔子年代的代溝越來越大,故他所提出的道德概念被認為是不合時宜。

最後是從個人角度出發,現在社會追求個人發展,追求全球視野和成功。有部分人認同這個價值,不故步自封停留於鄉土。以中國的農民工為例,在改革開放後不少農村的青年到城市追求更優質的生活及更高收入的工作,他們這個行為正違反了「父母在不遠遊」的道德觀念,不過他們的行為是否真的不正確呢?本人認為不是,他們到外地工作賺取的收入大為增加,改善了家庭的整體經濟狀況,令父母有更好的物質享受,亦不需要擔心溫飽的問題。而且有部分人士,更成功發展自己的事業,成為一個社會景仰的成功人士,做到大孝尊親,令父母感到光榮。從以上所看孝道的實踐有不同的層次,最重要的是子女內心對父母孝道的表達,而非形式上的行為。

從以上三個觀點可以了解到,在現代科技改善的情況下,即使我們遠遊亦可以隨時與父母聯繫,以解他們的擔憂。遠遊亦有助子女得到更多個人發展的機會,不必局限於現有的環境,而他們亦可以其他形式向父母表達孝意,因此此部分人士認為「父母在不遠遊」這個道德觀念已經不合時宜。不過,本人認為這個道德觀念的內在精神價值是十分值得保留的,在以下將加以解釋。

現代社會的環境下,我們學習了西方的個人主義思想,以個人為中心,拋棄了傳統中國五倫的關係。傳統中國人以子女作為自己生命的延續,而且家庭觀念重。但是在近代的社會制度改善下,不論是教育、醫療很多也是由政府負責,令子女對父母辛勤工作養活自己的概念日漸減低。而這個道德規條正提示了我們,父母其實無時無刻也在擔心我們的安危,即使不在父母身邊亦要多關心他們,了解其的需要,令他們不必擔心,這不單單是一個規條,亦是我們作為子女的一個責任。
然而,這個題目有斷章取義之問題,因為原文為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孔子並沒有完全禁止子女在父母身平時候遠遊,他重視的是我們遠遊的方法。例如我們到外地,必定有一個目的地,不可漫無目的地流浪,也要與父母保持通信,告訴他們自己的現況及所在地,令他們不必擔心。由此可見,這個道德規條的重點在題目忽視的後句。


在白居易的《燕詩》中曾經提及「燕燕爾勿悲!爾當反自思:思爾為雛日,高飛背母時。當時父母念,今日爾應知!」這段詩句提醒我們,終有一日會成為他人的父母,但「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父母對我們的思念關顧是無微不至的,而我們亦要向他們展示我們的真心及愛意。在能力範圍內向他們實踐孝道,這正正就如我們也希望自己的子女在將來關心自己一樣,明白「己所不欲,勿斯於人」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