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December 22, 2015

Select three of your favorite artists from China and explain with examples

問題: Select three of your favorite artists from China and explain with examples.

1.        張大千
張大千先生是二十世紀最具國際知名度的中國畫家之一。他一生經歷豐富,其繪畫風格亦因而有多姿多彩的變化,詩文書畫、鑑定收藏、園林建築、京劇戲曲等等亦是不可輕視,可以用一個概括的名詞說明張先生在藝術方面的成就 - 「習書畫史大成」。 [1]張大千先生把不同的藝術表現風格經過消化和吸收後,構建出格局廣闊氣象開闊的創作特色。而本人對其書畫作品十分喜愛,希望藉本文直抒己見。

1899年,張先生生於四川省一個大戶人家,他的父母、姊姊都擅長畫工筆花卉,他自小跟隨母姐學習畫畫,打下良好的繪畫基礎。他的二哥張善子亦擅於作畫,愛文藝書畫鑑藏,故給張大千不少提攜和啟發。[2]1917年,張先生前往日本東京學習染織,回到上海後,不一展其所學的染織事業,卻醉心於他最有興趣的書畫藝術。[3]他拜兩位著名的大畫家前清翰林增熹(1861-1930)和李瑞清(1867-1920)門下學畫,深受文人書畫風格的薰陶,例如在畫水花卉時,主要取材於明代的八大、石濤 、漸江、徐渭、陳淳等等的筆墨風格,再是女人物畫方面取材於明代吳偉、張大風、費丹旭等人之筆法。[4]



我欣賞張先生的地方,是其兩個藝術創作原則。首先是讀書,中國畫不僅講求視覺現象的描寫,更著重筆墨意境所呈現的人文內涵,因此畫師必須對文藝作品有一定的見解,令作品流露出人文內涵。[5]這個原則令我明白到在創作畫作時,不能只重視作品的的表面意境及畫面,作品內要有深層的內涵,展示作品的內在美,而讀書有助我陶冶性情、變化氣質,令創作中無形帶出藝術的人文內涵;其次是臨摹, 這代表畫家要對古代的書法和繪畫方法進行仿製。[6]張先生認為創作必須建基於前人的經驗及資源之下,否則作品只會流於空泛,無法深入描繪畫作的意境。[7]這個方針不單在藝術創作上十分重要,在生活的方面亦有很大的作用:臨摹,代表我們學習古代人藝術創作方法,汲取他們的經驗,減低自己犯錯的機會,我們亦應學習良師益友的待人處事及學習方法,互相砌磋,再擇善固執加以改進。

張先生的作品格局氣派十足,是我第二個喜歡他原因。張先生受敦煌藝術的啟發,因而勇於創作碩大的繪畫作品。在中西繪畫藝術當中,製作巨型畫作一直是畫家的最大挑戰,亦是衡量畫家造詣的指標。[8]張先生的巨型繪畫作品的特色展現在「放」、「收」兩大方面。在「放」方面,這指作品畫面的格局十分廣闊,揮灑自如,令鑑賞者可以感受作品的胸襟廣闊;「收」的意思是:作品做到統領細節,令主題集中,主顧不會流於空洞,令鑒賞者能夠明白畫作的中心思想。 [9]

張先生在創作巨型畫作前學習了敦煌莫高窟的不同畫作,其中「西魏比丘故事圖卷」頗具代表性,此卷摹自敦煌莫高窟296窟南壁西端,記述五百強盜被國王討伐,遭受刨目酷刑,放逐山林,並受佛尊所求一事。[10]這項作品在時空方面的描述甚佳,作者把故事的連續時空展示在一幅廣闊長型的畫作上,故事的起承轉合有生動的情節鋪排,做到「放」;其次,故事由皇上決定出兵討伐強盜開始,由右到左描述整件事件的發展,當中描繪出官兵雙鬥、強盜受刑以到受佛尊感化修道成佛的連續時空, 整件事件脈絡清晰可見,做到「收」。 [11]張先生吸收上述畫作等的描述技巧,在創作其繪畫藝術時做到相同的效果,使藝術的表達更加清晰易明。

其「廬山圖」亦是一例, 畫面的設計十分宏偉廣闊,山勢連綿、虛實掩映、氣象磅礡,令讀者彷彿置身於真山實水的雄偉遼闊之中,感受到畫面中廣闊的胸懷,做到「放」。 [12]而且整體畫面上具有藝術完整性,描寫廬山之山景、樹景、天空之境, 雖然畫面整體十分碩大,但是在細節的描繪及處理十分周全精到,做到「收」。[13]

張大千先生做人做畫均一絲不苟,其作品幅幅獨在深意,令人深愛不已,本人亦被它們深深吸引著,著實是無法自拔。




2.        齊白石

齊白石先生是中國20世紀上半葉, 以畫、詩、雕刻、書法為名的中國畫家之一。在1863年,齊先生生於湖南省一個農村家庭,由於家境貧乏他沒有機會完成小學課程,需要留在家中照顧父母和協助料理家務。[14]他在少年時學習做木和雕花,成為家鄉有名的雕花木匠。[15]不過在二十七歲那年,他決定放棄過往的成就,放棄平穩安靜的生活,走上藝術創作之路,成為他人生中的轉折點。[16]由於齊先生在27歲才決定學習畫畫,因此與其他藝術家不同,他必需依靠繪畫來維持生活。[17]以藝術作為個人職業,代表要放棄對藝術創作的追求,其作品必須緊貼時代脈搏及市場需要,創作出符合顧客需要的藝術品,因而令個人藝術的自主能力不斷下降。[18]但是齊先生擺脫一般職業畫家的命運,建立輝煌的藝術事業。

我欣賞齊先生作品的地方,是因為他以大自然為師,不媚俗欺世。齊先生欣賞大自然中的一切,認為自然世界多姿多彩又樸實無華。所謂「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他以個人的角度觀察大自然的傑作。齊先生在其作品中主要描述大自然中一些不常見的東西,例如蟋蟀、蝦和蟹等等,因為他認為藝術家有美化一切事物的能力,帶來最普通、最簡單、最容易被人忽略的東西之內在美感,令人明白一切東西均有其內在美,協助我們以另一個角度欣賞大自然創造萬物時的威力。齊先生的作品不受傳統藝術思想所束縛,突破了以從中國繪畫重視高貴脫俗的氣質的現象,他開創出自己的藝術風格,認為任何事物均可展示藝術美,提材不再限於水墨山水,其作品既有文人畫寫意的特色,亦有鮮明的時代色彩和鄉士氣息。

其次,我喜歡齊先生的作品善於運用強弱對比,建構出作品的畫面,強化了內容的表達。[19]例如在「荔枝」圖中,他利用裝滿果實纍纍的竹籃對比散落在地面的荔枝,一者多一者少,在兩者的對比下凸出竹籃中荔枝數量之多,強化其內容表達。而且齊先生對畫面的動向、旋律處理十分突出,他利用點線的大小、均衡與聚散,再配合墨調的深淺及顏色的明暗產生畫作上的運動感,令畫面栩栩如生。[20]例如在齊白石的「蝦」圖中, 可以看見蝦的身軀及泳姿均向着一個統一的方向,再配合上水墨色彩之深淺,帶動畫面的向外擴張,令蝦群彷彿向着一個方向游動着。本人十分欣賞以上的畫面建構,令其作品不單單是二維的畫作,更有三維立體效果,在藝術表達上做到更上一層樓。

最後,本人喜愛齊先生作品的色彩運用。他畫中的色彩運用的數量不多,但每種顏色的運用均有其的獨特作用,做到簡單而有力的用色效果。[21]因為齊先生崇尚,自然希望自己的畫作中亦能展示大自然中簡樸的色彩,故他的畫作中主要以最基礎顏色展示其描繪對象,不加多種複雜的的顏色修飾其對象,令其保持真確性的同時不會流於浮誇。本人特別喜歡其色彩運用,因為本人覺得畫作必須能夠表達自然的真確性,令對欣賞大自然感情自然流露,不會流於表面。

齊白石先生樂於自然學於自然,其作品幅幅流露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令人感嘆大自然之美,我亦被其作品深深吸引著。




3.        趙少昂

趙少昂先生是聞名中外的國畫大師。1905年,趙先生生於廣東省番禺縣, 十六歲的時候在高奇峰市立美術館學藝於嶺南畫派大師高奇峰。[22]少年參加比利時萬國博覽會,其作品獲得金牌獎, 凸顯出他在藝術方面的天分聰慧過人,而他的作品亦充滿詩情和生命力,在具有中國藝術美之時,又不失時代感。[23]

趙先生在作畫的四大方面十分值得我們學習,包括選材、佈局、用筆及賦色。 選材是指作品立意明確,在作畫前畫師要決定作品帶出的訊息,選取合當的材料 ,鋪墊出畫面的內容, 當中畫作需要配合事實, 勾畫作者深刻的體會,令讀者產生共鳴。[24] 其次是佈局,這是指畫作的構圖。平常人之畫,天佔六分,地佔四分, 但是聰慧過人的畫家一般不會跟隨這個定律,主要的事物反而偏放角落,或高或低,凸出個人的風格。[25]在用筆方面,趙先生配合描寫之景物,用筆時輕時重,令事物的描述及勾畫得以更上一層樓。[26] 最後在賦色方面,趙先生在濃墨與鮮艷的顏色之間運用得宜,令作品有鮮明的色彩對比。[27]

首先,本人欣賞趙先生對傳統藝術-「聯屏畫」的堅持。 它是指不同屏風間有統一單元,統一主題,因此相較屏風畫其組織架構圖上較為困難。[28]自唐代的豪門宴樂圖,聯屏畫對中國及日本藝術有深遠的影響,但是在中國當代藝術中聯屏畫並不受歡迎,因而導致這種傳統藝術日漸式微。 趙先生深知它的藝術價值,因而在其生平創作出不同的作品,發揚這傳統藝術。

在趙先生的聯屏畫有二個特點令我甚為欣賞,首先取材十分特別,當其他作品簡單描述四季的景物變遷,主題較廣闊,趙先生取材不限於容易發揮的題材,例如趙先生以「芭蕉」作為主題,描繪出大株小株芭蕉的造型,更描述芭蕉在飽受颱風、暴雨下的情景[29], 凸顯出趙先生選材獨特,令其作品對大眾俱有新鮮感;其次,其作品構圖嚴謹,因為聯屏是由數幅屏風組成, 故不同屏風之間的連貫性十分重要,其應該做到承上啟下、 層次分明和首尾呼應。 在趙先生的「憩牛」中, 母牛在工作後注視在後的幼牛, 幼牛則以天真無邪的眼神對望母親,使不同屏風之間的故事有連續性,令母愛之情躍然紙上,令鑑賞者感受到骨肉相親的母子之情。

除此之外,我欣賞趙先生的作品做到「詩畫交融」。 趙先生在作畫時會自提詩句,其詩句具有精粹的思想感情,無言中卻意無窮,令詩畫交融, 把詩句托付在畫中,做到互補所短,最終達到融情入景。例如在趙先生的「竹蟬」一圖中,他提:「竹同君子節,蟬與我心情,風高聲自遠,露重見堅貞」。[30] 在畫上,趙先生以朱紅點亮屏蟬腹,令畫面顯得清新潔淨,配合詩中道出了自己的內心與蟬聲共鳴之感,認為兩者均具有堅貞的意氣及虛懷若谷的心懷。

趙少昂先生在傳統藝術上做到傳承開創,在畫作中更融入貼題的詩句,令其作品幅幅意境深遠,使本人十分欣賞其藝術創作。



參考書目: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往來成古今, 張大千早期風華與大風堂用印》。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2年。
高玉珍︰《無人無我無古無今--張大千畫作加拿大首展》。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0年。
藝術家雜誌社主编︰《張大千》。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98年。
巴東︰《張大千 : 譜出繪畫的天籟與傳奇》。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4年。
朗紹君︰《齊白石》。台北︰錦繡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蔣勳︰《齊白石 : 文人畫最後的奇葩》。台北︰雄獅圖書公司,1978年。
鄒躍進︰《齊白石》。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3年。
郎紹君︰《齊白石冊頁精品. 山水》。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2年。
湖南美術出版社主編︰《齊白石蝦蟹》。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8年。
陳李淑儀, 鄭煥棠, 鍾婉嫻︰《筆墨前奏 : 趙少昂寫生及繪畫》。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2001年。
嚴瑞源︰《趙少昂敎授書畫》。香港︰香港區域市政局,1990年。
莫一點︰《趙少昂心賞小品集》。香港︰浚和印刷製作公司,1995年。
香港文化博物館編製︰《蟬與我心清 : 趙少昂誕辰百周年紀念》。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2005年。
趙少昂︰《造化入筆端 : 趙少昂繪畫及寫生選》。香港︰區域市政局,1995年。
趙少昂︰《趙少昂畫集》。深圳︰新世紀出版社,1996年。



[1]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往來成古今, 張大千早期風華與大風堂用印》(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2年),頁4-5
[2]同前註,頁4-5
[3]同前註,頁4-5
[4]同前註,頁4-5
[5]高玉珍︰《無人無我無古無今--張大千畫作加拿大首展》(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0年),頁3-4
[6]同前註,頁4-5
[7]同前註,頁4-5
[8]同前註,頁4-5
[9]同前註,頁4-5
[10]同前註,頁5-6
[11]高玉珍︰《無人無我無古無今--張大千畫作加拿大首展》,頁8-9
[12]同前註,頁8-9
[13]同前註,頁8-9
[14]朗紹君︰《齊白石》(台北︰錦繡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頁4-5
[15]同前註,頁4-5
[16]同前註,頁4-5
[17]同前註,頁4-5
[18]同前註,頁4-5
[19]蔣勳︰《齊白石 : 文人畫最後的奇葩》(台北︰雄獅圖書公司,1978年),頁8-9
[20]同前註,頁8-9
[21]同前註,頁8-9
[22] 莫一點︰《趙少昂心賞小品集》(香港︰浚和印刷製作公司,1995年),頁3
[23]同前註,頁3
[24]趙少昂︰《趙少昂畫集》(深圳︰新世紀出版社,1996年),頁11-12
[25]同前註,頁11-12
[26]同前註,頁11-12
[27]同前註,頁11-12
[28]嚴瑞源︰《趙少昂敎授書畫》(香港︰香港區域市政局,1990年),頁8-9
[29]嚴瑞源︰《趙少昂敎授書畫》,頁11-12
[30]趙少昂︰《趙少昂畫集》,頁13